点此问诊著名颈椎病专家
相关不适

首页 > 全部不适> 颈椎病

颈椎病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点此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分享到:
编者按:为了医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权威性,文中内容及用词较为专业化确难以避免,阅读本文后若仍有疑问可以通过扫描上方二维码向我提问。对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我必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就诊科室

    骨科

  • 常见证型

    肝肾亏虚、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水亏虚

  • 病因病机

    可由虚体亏虚、肝肾亏虚、气血亏损、外伤劳损等所致

有1位擅长治「颈椎病」的专家

颈椎病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椎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症。本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项筋急”、“项肩痛”、“眩晕”等范畴。

症状

1. 颈型颈椎病
1)年龄以青壮年为多。个别人可在 45 岁首次发病,患者大多属于椎管矢状径较宽者。
2)症状以颈部酸、胀、痛及不适感为主。患者常诉说颈不知放在何种位置为好。约半数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或被迫体位,个别病例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
3)体征颈部多取“军人立正体征”(即颈部自然伸直,生理曲度减弱或消失),患节棘突间及两侧可有压痛,但多较轻。
4)X线片除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外,于侧位X线片上出现椎体后缘一部分有重影,小关节也一部分重影,称双边双突征象。
2. 神经根型颈椎病

疼痛为根性病变的主要症状。于颈后和肩背部有疼痛,轻者为持续性酸痛、隐痛;重者为阵发性剧烈疼痛。多数可沿颈神经根下串,伴有针刺样或触电样麻木感,颈部活动受限,颈后伸时症状加重,咳嗽、大小便时症状也可加重。患肢有沉重感,握力减弱,持物不稳。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耳鸣、内耳痛或吞咽困难。

3. 脊髓型颈椎病

锥体束征为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特点。其产生机理是由于致压物对椎体束(皮质脊髓束)的直接压迫或局部血供的减少与中断之故。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发麻、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随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手握力减弱、持物容易坠落、肌肉萎缩,甚至出现四肢瘫痪、大便失禁、小便潴留,卧床不起。

4. 椎动脉型颈椎病

可出现以下一系列临床现象。

1)反射性脑血管痉挛:表现为头痛、头晕等。
2)胸部缺血:头转动至某一方位时,即感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等症状,甚至昏倒在地。当头处于另一方位时,或已摔倒在地,很快好转。
3)脊髓束症状:肢体突感麻木、感觉异常,持物无力,或猝倒,但并不伴随意识障碍,起来后立即可再行走。
4)其他罕见症状:属后颅凹脑神经症状者有声音嘶哑、纳差、咽反射消失、吞咽困难等。此外,尚有中脑动眼神经症状,如部分眼肌瘫痪、复视、视物不清、视野丧失和Horner征(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椎动脉如果发生血栓形成时,尚可出现交叉性肢体瘫痪或四肢瘫痪。
5.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本型颈椎病是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致,约占颈椎病的 10%。它可与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存在。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睛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部痛;心动加速或缓慢,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冰凉,局部体温度下降,肢体遇冷出现针刺感,继而红肿疼痛,也可有血管扩张现象,出现手指发红、发热、疼痛感觉过敏等;还可有一侧肢体的多汗或少汗,也可有耳鸣、耳聋、眼珠震颤,Rimbery征(闭眼双足并拢站立不稳)阳性;有时可见三叉神经出口处痛、压痛、枕大神经痛,舌下神经功能障碍等等。

6. 混合型颈椎病

两种以上类型颈椎病同时存在时,如脊髓型与神经根型两者同时存在,可称混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混合,也是混合型,也有脊髓、神经根与椎动脉三者混合型。

病因病机

一、落枕型颈推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亢盛,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的缓解。

二、痹症型颈推病

颈项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麻木和萎缩三型。

1. 疼痛型

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可微向患侧偏,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 麻木型

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或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 萎缩型

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肉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造成残废,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三、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肢体萎废、步履蹒跚易跌倒,最后无力行走,形成瘫痪重证,可兼有二便失控。

四、眩晕昏厥型颈推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发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五、五官型颈推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以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易恶心;或皮肤多汗或少汗,血压忽高忽低、心跳加速等。

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二、取穴与部位

风池、缺盆、肩井、天宗、曲池、小海、合谷等穴,颈肩背及患肢。

三、主要手法

㨰、拿捏、点揉、拔伸、屈伸旋转、搓、牵抖、拍打法等。

四、操作方法

1. 准备手法

患者取坐位,医者站其后。先用振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 3 分钟左右;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10 遍。

2. 治疗手法

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穴 1 分钟,以酸胀感向头顶放散为佳,再点揉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约 3 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以手指有触电样感为宜;医者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领部,嘱患者身体下沉,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持续 20 秒;接上势,边牵引边使头颈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其动度由小逐渐加大,当达到最大限度结束,反复 5 次。

3. 结束手法

拍打肩背部和上肢,约 2 分钟;搓揉患肢肌肉,往返 4 次;牵抖上肢 20 次。

以上手法治疗用于颈椎病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性等三型,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应慎用。

名老中医经验

一、孙树椿治疗颈椎病经验

孙老师认为,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只是临床诊治中的一个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合理利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检测手段,拓宽延长自己的诊断视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去分析观察疾病内在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中医传统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四诊。然而一些更深层次的病理变化,单凭我们的感觉器官是不可能了解的,尤其对于骨伤科来说,这就必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检查手段。

孙老师强调学习手法必须对人体正常筋骨的结构关系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找准点,才能治好病。”这一理念是孙老师辨位施治的具体体现,筋伤疾病中“筋”的表现,文献记载有筋强、筋歪、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驰、筋纵、筋离、筋转、筋缩等表现,这些表现在临床触诊时的反应点被形容为条索样筋结、米粒样颗粒、绿豆样硬物等。现代医学认为,所谓的“筋结”是筋伤以后,由于局部的出血、渗血、水肿、炎性细胞侵入,形成创伤性炎性肿胀组织,随着组织的逐渐修复,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不同的组织损伤,其筋结的形态不一。筋膜或肌膜损伤,其筋结呈沙粒状;韧带损伤,筋结呈绿豆样大小;肌肉损伤,筋结呈粗细不等的囊状或条索状。孙老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不同颈椎病的筋结特点。如神经根型颈椎病常常在C5~C6水平的椎旁软组织中发现筋结;椎动脉型颈椎病常常在C3~C4水平的椎旁软组织中发现筋结;交感型心绞痛患者在左侧胸锁乳突肌中下段可触及筋结,右侧出现筋结的患者可表现为咽部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常常在前斜角肌和胸锁乳突肌上发现筋结,按压后可产生疼痛并向左胸部放射,对这些部位的筋结进行柔和的手法刺激后,患者的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

二、刘军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

在“贯通古今,融会中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岭南、海派、北派伤科的学习与继承,结合学习现代医学的前沿,集百家之所长,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筋骨并重,动静结合,气血为先”的学术思想。其擅长运用中药、手法和针灸及功能锻炼等综合一体化手段及运动疗法治疗老年脊柱和骨关节退行性疾病,手法治疗在强调治疗的有效性的同时也注重手法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通过病变局部和经穴调治手法的整体运用,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同时也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骨伤科诊疗标准的制定工作。刘军教授还在运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其在临床治疗中经常指导患者运用运动疗法进行脊柱与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广受患者的好评。

刘军教授在擅长运用平衡针配合体针治疗颈椎病,临床上多有明显疗效。平衡针治疗颈椎病常用的主穴为颈痛穴,颈痛穴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的功效;常用的配穴为肩痛穴,肩痛穴具有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分泌的功能,一侧的肩痛穴可治疗对侧颈肩疼痛及上肢的不适。颈痛穴和肩痛穴相配治疗可较快调节失稳的平衡,达到相互协同、提高疗效的目的。常用的体针选穴有:天柱、风池、肩井、肩髎、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以及阿是穴(压痛点)等。如患者辩证属于风寒湿痹证或脾肾阳虚证等,刘军教授则喜欢辩证应用温针灸相应体针选穴或者艾灸大椎进行治疗。

西方医学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或颈臂综合征,多因颈部软组织损伤或发生慢性退行性变,产生椎体移位、骨赘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理改变,导致压迫、刺激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和颈部软组织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

病因

1. 颈椎间盘的突出

颈部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颈部椎间盘脱出(突出)是指由于劳损、天气变化等各种诱发因素致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加上各种内在因素的影响致髓核向椎管内突出或脱出,压迫血管或神经根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椎间盘变性是颈椎病最早出现的病理过程,也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颈椎间盘突出的重要病理基础是退行性变。此外,还存在许多内在因素。

2. 颈椎椎体退行性变

此期为椎间盘变性的延续。从病理角度上可将其分为骨刺形成,钩椎关节退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

3. 颈椎的平衡

正常的颈椎,其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以及颈椎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具有生理功能,在静止状态时保持解剖结构的静态平衡。颈肩背附于头颈部的随意肌如斜方肌、肩脚提肌、菱形肌及半棘肌等,在颈椎做各方向运动时,它们的正常功能对保持颈椎的动态平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4.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对颈椎病有明显的影响。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椎管的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及选择预后判定等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5. 颈椎结缔组织疾病及病理

结缔组织是一个广泛概念,包括皮肤、筋膜、韧带、肌腱、鞘膜、软骨、骨膜、骨骼等,也把关节结构、滑囊及血管等组织一并归为结缔组织。

颈椎部的结缔组织同其他部位结缔组织一样。其病变包括遗传性的和获得性的,常以肩部疼痛为主。

6. 炎症

机械性损伤是导致颈椎病的主要病因,但无菌性炎症却是损伤后的重要病理变化。

损伤区及周围的一些血管痉挛,可导致损伤区继发缺血性坏死。由损伤导致血管损伤部位的血管蔓延,或由于创伤后水肿或间质性出血压迫血管而造成的血流凝滞和血栓,也同样导致范围的扩大,所以损伤均可导致损伤部位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胺类、肽类物质的释放,这些均是致痛物质,临床出现疼痛症状。

7. 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内部所能耐受阈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具有别于明显的外伤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事实上,它是构成颈椎骨关节退变最为常见的因素,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

8. 其他病因

包括头颈部外伤、颈椎的先天性畸形等。

发病机制

随着对颈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病因病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由于颈椎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类个体之间的差异,人们仍很难对其病因病理做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当前这一研究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在此,我们仅能根据已被证实的研究结果加以探讨。

颈椎病的病因和病理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如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不仅是颈椎病最主要的病因,而且也是颈椎病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的病理产物。

颈椎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导致颈椎周围结构及功能平衡受到影响,所以颈椎失衡成为颈椎病的一个病理过程。但是,由于颈椎失衡后,颈椎病的症状将会进一步加重及恶化,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认为颈椎失衡构成了颈椎病的一个病因。

颈椎病的发生与颈椎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有直接关系,颈椎位于缺少活动的胸椎和重量较大的头颅之间,具有屈伸、旋转、侧屈等较大幅度的运动范围,而且还必须支持头颅以使其平衡,所以颈椎极易劳损,其中,尤以C5~C6及C6~C7为甚。

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颈椎间盘组织及骨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从而影响附近的椎动脉、神经根、脊髓而致临床产生相应的症状。

颈椎病首先起源于椎间盘退变,退变为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因素。其次,尚取决于椎管的状态。一个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肯定比大椎管患者容易发病。除此之外,尚取决于其他因素的变化。例如,椎间关节因不断劳损而逐渐失稳,造成松动;后纵韧带下的血肿及由血肿的纤维化、骨化而形成的骨赘;黄韧带肥厚以及颈双侧肌肉不对称或痉挛,等等。如果这种演变过程越出椎管内的平衡,使其代谢失调,即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基础上的退行性变。畸形和劳损可加速这一进程,而炎症和外伤则可成为诱发因素。

治疗

1. 非手术疗法
1)治疗软组织慢性劳损,以恢复颈椎的稳定。
2)去除压迫神经、血管的压迫物。
3)消除无菌性炎症,止痛。
4)坚持锻炼,增强颈部肌肉的肌力,既可加强颈椎的稳定性,又可恢复颈部活动功能。
5)对头部进行保护,防止复发。
2. 手术疗法

经确诊后,有下列三种情况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经系统的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患者脊髓压迫症状进行性加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症状突发,经确诊为颈椎病,并经短期非手术疗法治疗无效者。

1)颈椎后路手术

颈椎采用后路手术,做椎板切除恢复椎管腔的容积来达到解除压迫的目的。这种减压是属于间接性减压,优点是可以直视下探查椎管、脊髓,有时探查神经根,可以切除限制脊髓活动的骨性组织、黄韧带和齿状韧带等。

2)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前路扩大减压将椎管前壁增生和突入椎管内的骨赘刮除,或用特殊型冲击式咬骨钳咬除,可以及早解除压迫神经和脊髓的致压物,又可扩大椎管容积,特别可扩大椎管矢径。减压节段的范围,原则上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减压,但过多的椎板减压或植骨融合会使颈椎的生物力学丧失平衡,融合节段会出现过度运动,会加速退变而出现新的病变甚或新的压迫。

3. 药物疗法
1)镇痛药

去痛片、消炎痛、布洛芬等可交互服用或二者同时合用。

2)维生素制剂

复方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药口服,肌注维生素B、维生素B12 每日 2 次,二周为1疗程。

3)扩张血管药

烟酸、地巴唑,654-2等。

4)镇静剂

安定、鲁米那、颅痛定等口服。

5)脱水药物

20% 甘露醇溶液 250 mL,静脉滴注;50% 葡萄糖液 60~100 mL, 每4~6 小时 1 次,静脉滴注。

调护

一、正确坐姿

减少低头工作和学习的时间,避免颈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伏案工作或学习超过 45 min应将头前后左右活动 1~2 min,使颈间隙内的压力得以缓解。休息时,患者可自己用双手按摩颈部肌肉,还可转动头颈部,以避免颈肩肌肉劳损而诱发加重颈椎病。

二、科学睡姿

睡眠时最好仰卧于睡枕中央,侧卧次之,不能用俯卧位,髋膝部略屈为佳,以保持颈、胸、腰椎自然曲度。睡眠时将颈部自然睡在枕上最高处,枕头高度一般为 10~15 cm,以头部压下后与自己的拳头高度相等或略低为佳。侧卧位时枕头的高度应相当于一边肩宽,使颈椎与脊柱保持一条直线。仰卧位时枕头不应超过 5 cm,以枕头枕于颈部感觉舒适为度。

三、防止损伤与受凉

避免单手持重物用力不均,尤要避免快速的转头。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诊治,防止加重病情。同样,受寒会导致颈部的颈部肌肉紧张,使血液循环受阻,夏天空调和电扇均不要对颈部直吹。

四、加强功能锻炼

在工作间或工作之余,应定期活动颈部,缓解颈部肌肉的疲劳,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保持颈椎的稳定性。活动时先以头颈部缓慢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内外旋转,双肩肋骨并拢动作,也可用头按“凤”字的笔划进行前后左右的活动。或取仰卧位,颈项枕于枕上,使头后仰,然后左右转动头部,使颈肌松弛,每天治疗 1~2 次。

五、饮食调理

摄取适宜的、富有营养、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调补肝肾、增强骨质的强度。可针对性地食用核桃、山药、黑芝麻等补肾补肝食品和葛根、木瓜等舒筋活络食品。

参考文献

[1]罗才贵.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

[2]宋一同.实用软组织损伤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

[3]高景华.孙树椿老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验初探[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4]卢家劲.刘军教授治疗颈椎病的经验传承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5]储馨.颈椎病中医外治全程护理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5

展开全文

小鹿中医

支持平台

扫描二维码安装

  • 购买服务

    对症选择名医
    一键购买服务

  • 问诊单填写

    填写详细问诊单
    医生了解更全面

  • 中医咨询

    名医在线咨询
    全面解答疑惑

  • 线上购药

    小鹿精选药材
    次日送货上门

下载小鹿中医客户端

小鹿中医

您手边的中医调理专家

下载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