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部不适> 心痛
心痛
心痛
定义
中医认为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统称心痛。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标本病传论》云:“心病先心痛”。《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厥心痛”、“真心痛”、“卒心痛”等不同名称。临床表现方面,《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痛者,胸中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中云:“厥心痛,与背相控……如从后触其心”,“胸满,心尤痛甚”,“痛如以锥刺其心,心痛甚”,“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及“真心痛”心痛剧烈、手足青冷的危候。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均有心痛的表现。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患者胸部有压迫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一般疼痛持续 1-5 分钟,偶有长达 15 分钟,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也可自行缓解;心肌梗死发作时,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痛,向左肩、左臂或他处放射,且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症状及伴随症状
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伴随胸闷心悸、眩晕;或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手足心热、不寐盗汗、腰膝酸软、耳鸣;或畏寒肢冷、唇甲淡白、唇色紫暗、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等症状。
病因
寒冷刺激、饱食之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等因素,均可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心痛。
一、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已属不足,加之工作劳累、终日少动致使胸阳不展,阴寒之邪易乘虚而入,阴占阳位,或气候突变,寒凝气滞,致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发为本病。《素问•调经论》中云:“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素问•脉要精微论》亦云:“涩则心痛”。说明阴寒内盛,胸阳痹阻,阴占阳位,则心脉凝泣不通而心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张仲景也认为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为胸阳不足、阴寒之邪搏结。
二、饮食不节
过饮酒浆、饮料之类,易伤脾阳,脾阳独亢,升降受阻,化热灼津为痰;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蕴积,脾气被伤,健运失常,郁结中焦,热邪灼津为痰。久之脾运呆滞,痰浊内生,脉道壅滞,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成心痛。《症因脉治•胸痛论》云:“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指出饮食不节,亦可引起血瘀心痛。
三、情志内伤
怒为肝志,过怒伤肝,肝气内痹,失于疏泄而气滞,久之因气滞而致血瘀,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或肝郁横逆犯脾,脾土受抑,升降受阻,运化呆滞,聚湿生痰。无论气滞、血瘀或痰阻,均使血行不畅,脉道壅滞,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心痛。
四、肝肾亏虚
年老体衰,先天不足,房劳过度,久而及肾,肾气渐衰。肾气为先天之本,肾阳对人体五脏六腑起温煦生化作用,肾阴起滋养柔润作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藏于肾,肾阳虚,则脾阳、心阳随之而虚,肾阴亏,则肝阴、心阴亦随之亏,心脉失养,则气血运行不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痰阻、血瘀、气滞、寒凝,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心痛。
另外,消渴、眩晕病人,亦可引发心痛。消渴者因肺、胃、肾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眩晕者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邪灼津成痰,痰浊阻于心脉,发为心痛。
病机
一、发病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女老幼均可发病,老年人多发,多为慢性病急性发作。
二、病位
心痛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三、病性
在临床证候方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
四、病势
本病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先实后虚,亦有先虚后实者。
五、病机转化
心痛的病机可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气血阴阳的不足亦为本病病机,这几类病机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痰浊内蕴,阻滞气机而气滞;气不行,则血行无力而致血瘀;气血瘀滞,阻遏阳气,阴寒内生而致寒凝;病久伤正,气血阴阳均可被伤而不足。
辨证论治
一、心血瘀阻
主症: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可兼见胸闷心悸,时作时止,日久不愈,或眩晕,或因恼怒而致心痛加剧。
瘀血阻于心脉,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瘀血痹阻心阳,故入夜加重。心脉瘀阻,心失所养,故胸闷心悸。恼怒则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加重,故常因情志波动而疼痛加重,时作时止,日久不愈。瘀血内阻,胸阳不振,不能上清头目,故眩晕或头痛。
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二、痰浊内阻
主症:胸闷痛如窒,痛引肩背。可兼有疲乏,气短,肢体沉重,痰多,或时有胸闷刺痛、灼痛。
痰浊黏滞,痹阻心脉,胸阳不振,气机不畅,故胸闷痛如窒。心之络脉、支脉分布两肩,通背俞,痰浊阻滞于心脉,络脉受阻,故痛引肩背。痰浊困脾,脾失健运,故肢体沉重。心脾气虚则疲乏气短。久病入络,痰浊阻络,痰瘀互结,则胸闷刺痛。若痰浊化热,痰热互结,故胸闷灼痛。
治宜通阳谢卓,豁痰开结。
三、阴寒阻滞
主症:胸痛如绞,时作时止,感寒痛甚。可兼有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素体阳虚,寒从内生,阴寒凝滞,胸阳被遏,复感寒邪,可突发绞痛,“胸痹缓急”,故时作时止。胸阳痹阻,气机不畅,故胸闷气短。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故心悸。阴寒凝滞,不达四末,故四肢不温而面色苍白。阴寒阻络,络脉不通,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治宜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四、气阴两虚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可兼见心悸心烦,疲乏,气短,头晕,或手足心热,或肢体沉重,肥胖,胸憋闷而刺痛。
心痛日久,气阴两虚最为常见。气虚无以运血,阴虚则络脉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血瘀滞,而胸闷隐痛,时作时止。气虚则疲乏气短;阴血虚则心悸,眩晕,手足心热。若兼有血瘀则胸闷而刺痛。
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五、心肾阴虚
主症:胸闷痛或灼痛,心悸心烦。可兼见不寐盗汗,腰膝酸软,耳鸣,或头晕目眩,或胸憋闷刺痛,或面部烘热,汗多。
病久阴虚而血滞,瘀滞痹阻,故胸闷灼痛,时作时止。肾阴虚,五脏失其滋润,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则心悸心烦,盗汗,不寐,耳鸣,腰膝酸软。若水不涵木,阴虚阳亢,则头晕目眩。热迫津出则汗多。瘀血阻滞,故时有胸憋闷刺痛。
治宜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六、心肾阳虚
主症:胸闷痛,气短,遇寒加重。可兼有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或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或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
心肾阳虚,胸阳不运,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故胸闷气短,遇寒加重。心肾阳虚,则心悸汗出,腰酸乏力,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若阴寒凝聚,胸阳被遏,复感外寒,则胸痛掣背,四肢厥冷,唇色紫暗,脉微欲绝。心肾阳虚,水液不行,凌心射肺,故动则气喘,不能平卧,面浮足肿。
治宜益气壮阳,温经止痛。
临床多虚实夹杂,常有多个证型兼见。
鉴别
一、真心痛与厥心痛
《医学入门•卷四杂病分类•外感》曰:“真心痛,因内外邪犯心君,一日即死。厥心痛,因内外邪犯心之胞络,或他脏邪犯心之支脉”。说明真心痛与厥心痛病机上的不同。真心痛是心痛的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疼痛时间有几个小时至几天不等。厥心痛由于心脉挛急而致,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服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通过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协助鉴别。
二、真心痛与胃痛
古代医家,往往把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曰:“心痛,即胃脘痛”。且真心痛之不典型者亦可表现为胃脘部的剧痛。但胃痛多伴有嗳气、呃逆、呕吐、泛酸、腹胀等胃系疾病症状,而真心痛多伴有心悸、气短、胸部憋闷,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的检查加以鉴别。对胃脘部突发的绞痛,必须考虑真心痛,并做心电图加以鉴别。
预后转归
心痛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病之初多以实证为主,寒凝、气滞、血瘀、痰阻之间相互影响;在实证形成的过程中,则阴、阳、气、血渐虚,常交互出现,逐渐加重。若及时治疗,标本兼顾,去除诱因可稳定病情,控制疾病的发展。若心脉闭塞,可发为真心痛。若合并心脱或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
调护
一、注意饮食
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忌烟酒,规律饮食,不暴饮暴食,忌饥饱不匀。
二、适当锻炼
注意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不宜大量且剧烈运动。
三、注意起居
注意起居生活,天凉加衣,天热减衣,寒温适中,不宜乍寒乍热。
四、调畅情志
保持良好的心情,不宜有强烈的情绪波动、压力、精神紧张等,以免诱发本病。
五、减轻体重
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以减少心脏负担,可通过低脂饮食和锻炼的方法来降低体重。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1:141-149.
[2]黄帝内经素问[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3]黄帝内经灵枢[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
[4]张仲景.金匮要略[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5]朱丹溪.丹溪心法[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6]李梴.医学入门[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7]秦景明.症因脉治[O].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